报名热线:020-29827291
邮箱:18078825267@qq.com
扫一扫更多优惠
老师用"爱"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一、师生平等,以“情”待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就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接触中进行心灵的沟通。
好的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课堂提问需要智慧,更需要爱心。课堂是学生求知解惑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教师充满智慧、闪烁爱的提问既能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又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更能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让他们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笔者的提问坚持三个原则:鼓励的原则——提问要给差生一个被认可的机会;赏识原则,奖励积极性——提问要给优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公平原则——中等生在任何一个课堂都是最多的,提问要给他们自信的机会。在笔者的课堂上,问题永远有三类:简单的“爱心”问题、稍难的“知识”问题、灵动的“运用拓展”问题。 设计课堂提问时,笔者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习散文、诗歌时,笔者把朗读的机会提供给需要鼓励的同学;筛选信息、概括主旨中心的工作由学生讨论完成;课内课外的拓展练习留给优生;学习古文时,字词意思给差生;文句疏通给大多数;鉴赏分析给优生。
笔者在语文课中,一般不规定学生一定要掌握一些什么知识、什么手法,而是用很纯粹的欣赏的心情去阅读、去触摸。好的文章自会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中国画讲究写意,在随意与自然中给人以涤荡与震撼,笔者认为文学与绘画应是相通的。例如在上《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文时,笔者并没有交待人活着的意义,革命的艰巨性等等这些理论的目的性,只是放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影片,学生在观赏前并没有觉得一定要学点什么,可观赏后,为作品本身所打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例如:“我们身边有保尔吗?”“保尔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范围、讨论的深度都令笔者惊讶。笔者课后反思得到:当你强按牛头费时费力时,为什么不放开小牛,让小牛在自然中自得其乐呢?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早就不是我们那一代人了,在你讲《杨修之死》时他们就喜欢听MP3中播放的林俊杰的《曹操》,这个时候就不要谈什么学校不准带MP3这类的大道理,也不必批斗林俊杰太女人气之类的话题,直接切入“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这一主题,而后大家再来看“杨修之死”,或者干脆听它一遍,学生开心,教师讲得过瘾,课后大家纷纷看三国。这样师生都能自由自在幸福快乐地遨游在三国里,岂不很妙?
笔者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
心心相印,笔者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觉、去触摸、去体验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笔者就是课,课就是笔者,笔者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情”引领,诉说真话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另一大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写真情作文,贵在“我手写我心”,贵在抒发真情实感。《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学生作文能体现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能体现他们的兴趣爱好,阅历见闻及心理特点。可是,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造成“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的双重人格,这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岂不南辕北辙?那么,我们该如何杜绝弄虚作假的文风,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实践:
首先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习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因此,笔者平时特别注重教給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思考,时刻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的放矢地让他们去注意家中的、路上的、校内的点点滴滴,抓住众人关心、议论的热点问题,追踪采访,实地调查,利用网络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学会从生活中选取材料,捕捉生活中有趣、印象深刻或新奇的人、事、物、景,进行分析、思考。于是,学生的日记里出现了:《爸爸妈妈离婚后》、《一把剪刀》、《不烫,喝吧》、《邻居家的摩托车失窃后》等。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充实起来以后,真实地再显生活底蕴,表达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其次是高分鼓励,表达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因此,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笔者在批改习作时,只要学生能不去抄袭,做到取材真实、感情真挚,尽管行文不长、
词句不大优美,都会给予较高分数鼓励。在分数上有了侧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就会坚定地朝着写真人、实事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同样是写《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某个同学洋洋洒洒,写了六七百字。其中写了教师备课至深夜,冒雨送学生回家,抱病工作昏倒在讲台上。语言虽然优美,但加工成分较多。另一名学生只按规定字数写,选取生活中的真实小事:自己考试作弊,教师发觉后把他带到办公室进行一番语重心长的说服教育,还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重考。然后教师借故离开,看他是否真的悔改了。后来他凭自己的真实水平考了80分。他对教师热心的教导非常感激。感情真挚,言辞恳切。笔者给后一篇作文高分,并在讲评时作了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写实事的可贵。
再之在征文赛、作文讲评课后,将写实事、表真情的作文上墙公开,让大家能细心品读,学习优点。特别是“爱在我心中”这一专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利用长假去观察“父母爱的细节”,然后成文,结果大多数同学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展示之后,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这样做既能满足同学的自尊心,又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当然,要张贴这类作文还应顾及作者的某些顾虑。倘若遇到某些因写得太真实而容易引起同学评头品足惹下什么麻烦的,则还是不公开为好,以免伤害到作者的自尊心。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理性批判的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品质,因为只有独立的、饱满的、富有个性的灵魂才能孕育和塑造他人的灵魂。在花样迭起的语文教学上,在专家一片喝彩的做秀中,笔者依然保持固执的沉默姿态。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体现崭新的教育理论和展示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存在的,它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是呈现生命本色的天空。笔者多么渴望教育回溯到它的起点,回归到它自然朴实的本真状态,因为人是大地的子民,孩子的心灵是自然的水晶。
Copyright Right @黄埔军校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广州德教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