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热线:020-29827291
邮箱:18078825267@qq.com
扫一扫更多优惠
孩子上幼稚园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对孩子来说,上学是件伴随着岁月自然来临的事情,就像随着季节的变化,大自然会有草长莺飞一样。但是它又是孩子的一件人生大事。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上学后,就将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完成一些明确的任务,面临一个全新的完全独立的集体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个挑战,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对于家长,也是一种挑战,能否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关键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期,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这段特殊的过渡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对于如此重要时期,作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六七岁的儿童虽然上学了,但还停留着学前阶段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征,那么,上小学后,这个阶段的儿童身心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 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心理发展起重大变化。由于儿童本人身心的发展,游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 社会地位的变化
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离不开成人照看的孩子,但一入学就不同了,除了整个活动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外,极为明显的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将他们作为社会正式成员对待。在班级里,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比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他们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学习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所以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地位的转变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3. 人际关系的变化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需要成人指点,独立性差。
入学后,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要在班集体里作为独立的一员,认真听课读书,要独立思考,自己完成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检查文具书本是否齐全,这些活动都将进一步促进儿童由依附转向更多的独立,也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年龄从家庭成员的纵向密切关系,开始向学校成员横向关系发展。白天,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密切,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社会交往范围扩大时期。
4. 儿童心理上的变化
六岁是“主动对内疚”到“勤奋对自卑”阶段的转折点。儿童心理上发生重要变化,由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受“保护”的角色,逐渐过渡到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解决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5. 生活环境的变化
儿童在入学初始阶段容易产生焦虑。因为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小朋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感。小学课堂桌椅的摆放方式也不再是圆圈或半圆式的,而是整齐地朝向黑板。
6. 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时期所倡导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儿园老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而入小学后,随着幼儿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导致幼儿入学以后出现种种不适应的行为。这些不适应的行为表现为:初入小学的儿童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身体不适、体质下降、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有些儿童还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绪不好、厌恶学习等。这无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成功有害无利。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进了小学,可以松口气了,相反,一定要谨慎的处理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种转型,配合学校,做好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工作,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帮助孩子尽快转换角色
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作为家长,做好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为此,建议家长们从这几方面入手:
1. 鼓励孩子熟悉校园环境
家长鼓励孩子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消除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陌生感。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在与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与小伙伴在一起的快乐,用这些积极的办法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当这一心理“关”过后,就要寻找更多的机会表扬和鼓励孩子,引导他们要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并使他们明白学习是一种责任,自己是学校的小主人。
2. 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是孩子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前提。一般而言,孩子向往小学仅仅停留在表象:背新书包,穿校服,戴红领巾等等。这种入学的愿望虽幼稚,但很可贵。家长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比如告诉孩子,上学后能学会更多的字,读更好看的书,学会算术,学唱更多的歌谣,学讲英语,会用电脑等等。在学校,能结识新朋友,新老师,他们都会喜欢你。
3. 帮助孩子适应新规则
学校的一日生活是活泼的,但也是严肃的,无论是课堂还是课间,都有规范的纪律要求,既有统一的校规,也有相应的班规。每个学生都得接受监督和约束。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的新规则,有些孩子一时难以坚持和遵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使孩子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家长应配合学校注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更好的融入集体的环境中。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其次,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比如,在讲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时,可以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的话,会怎样,让孩子自己去设想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另外,家长应当适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一个微笑,点头,都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肯定。
4. 帮助孩子转变角色
同入学前相比,孩子的人际关系趋于复杂,由原先的父子、母女关系一下子又增加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原先孩子在家里,人人都得为他服务,但入学后,他还得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原先家庭成员一般都得照顾或服从于他,但现在他却要服从集体,服从纪律。在这些新的关系一下子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及时进行教育,就会使孩子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因此,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尊敬老师的劳动,特别是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对某个老师说长道短、品头论足,因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不听老师的话,甚至与老师对立,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一般来说,有见识的家长,总是在孩子的面前树立老师的威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老师好的形象一旦在孩子的头脑中得以确立,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尊重和信任老师的情感,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会用心学习,奋发向上。
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如果他们能处处讲团结,讲友爱,相互谦让,互帮互助的话,将大大有益于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5. 培养意志力
学校讲求纪律和规范,家长就必须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特别是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以便孩子能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如定时让孩子静坐,单独做一件事等。
6. 知识经验准备
孩子入学的知识经验准备不能忽视,如孩子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熟悉学科学习过程;让孩子知道一些安全常识(包括游戏安全、接送安全、上下学路上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
7. 学习习惯和能力准备
Copyright Right @黄埔军校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广州德教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