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热线:020-29827291
邮箱:18078825267@qq.com
扫一扫更多优惠
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德育的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如果青少年不能从主观方面理解、接纳和赞同感恩的道德规范,即使能按照感恩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其行为也很难长期坚持。因为任何强制性的德育“外烁”,都难以培养起真正的道德人格,都会在道德人格生成的知、情、意、行诸环节,尤其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方面发生阻隔。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形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为了防止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就要把握好角度,按照德育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认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可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 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给予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行施恩、知恩、感恩和报恩以至自觉施恩的人文教育过程。
(4)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影响其生活的方式和行为准则。首先,要教育青少年知恩。因为感恩的前提是知恩。如果青少年不能知恩,就不可能感恩。要让青少年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感激国家和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奉献,将推动社会集体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了物质基础;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全面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人们去巩固发展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统一关系,要求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不能只是停留于知道感谢父母的水平,要引向到更广、更高的境界。
同时,要引导青少年感激所有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帮助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疏远和淡漠了。成功学家安洋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在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你都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所以,让青少年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照与帮助时学会感谢,意义十分重大。否则他们会把那些理应报以忠心感激的事给忽略,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如此下去则可能使他们对善良纯洁、友爱等世间的美好情操与情感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甚至作出伤害有恩之人的行为。只有让青少年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才会主动帮助需要他帮助的人,自己也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他人的帮助,才能成就将来的事业,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此外,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上有“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然而,不懂知恩图报,不知道体贴父母,只知伸手要钱,已是当今青少年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家长对子女的溺爱,致使子女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甚至恩将仇报。父母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被子女认为理所当然。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 ,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青少年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社会。
其次,要引导青少年建立适度的感恩愿望。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也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不必因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要引导青少年有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认识,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的终身幸福,更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恩而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报恩可以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报答施恩者,也可以转而由人及人,报答和帮助社会公众。
Copyright Right @黄埔军校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广州德教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